浅绛彩瓷

首页    分类说明    浅绛彩瓷

浅绛彩是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较为流行的一种民窑釉上彩瓷器。从器表、纹饰上看,件件犹如一幅中国水墨画小品。瓷画色彩浅淡,有淡赭、淡蓝、水绿、草绿,再点缀紫、红等多种色彩渲染而成,清淡幽雅。因画面突出淡赭的使用,有人借用国画中“浅”一词,将此种瓷画称为“浅绛”。综观这类彩瓷也不一定都突出淡赭色,有的突出淡绿色,有的突出淡蓝、淡灰等,瓷画仿佛工笔水彩,所以有的学者将浅绛彩类的瓷器又称为“水墨五彩”,也是很有见地的。在古玩界里对浅绛彩瓷器又有“软”的叫法,这种叫法欠妥,易与粉彩相混淆

浅绛彩实际上是在粉彩基础上,进一步演变出来的一种彩瓷。与粉彩相比它的特点是:彩料中含粉质较多,施彩较薄,显得色彩浅淡。由于施彩时不用玻璃白打底,或彩面也不盖“雪”,因此画面色彩不光亮,常常见有彩磨或剥彩现象,影响器物的外观美。其地釉属青白釉,釉面有的不平,有波浪感,宣统与民国早期者地釉较白。

在纹饰方面,主要是山水风景、人物故事、花鸟、博古图等。绘画时绘瓷艺人采用了文人画飞某些技法,据《景德镇近代陶人录》一书介绍,绘制浅绛彩的艺人,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善于绘画又善于书法。在绘画上也是多方面的能手,山水、人物、花鸟、鱼虫都能画,从图稿设计,到勾画渲染皆由一人完成。绘画题材多采用元代以来的文人画稿,因此与传统的官窑粉彩比较起来,画面显得自由豪放。同时还结合绘画内容在空白处墨书相应诗句,有四言、五言或七言诗,诗文后题写绘画的时间、地点和作者姓名,绘画时间一般用干支表示,达到诗、书、画融为一体的艺术效果。浅绛彩是近代彩瓷的新品种,据有关专家考证是咸丰时出现的,它的出现预示着官窑彩瓷的衰退。

浅绛彩瓷器,社会上流传较多。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出现了一些绘浅绛彩的名家,最著名的是程门及其长子程言、金品卿、汪友棠、王少维等,景德镇陶瓷馆和私人藏家都有他们的传世品。浅绛彩瓷器的造型主要是陈设品和生活用品。在陈设品中有瓷画板及各式瓶如双耳瓶、琮式瓶、洗口棒槌瓶、四方撇口瓶等。还有形式多样的帽筒如圆形、四方形、圆形挖孔式或六方形挖孔式,既作陈设又能实用。笔筒均为晚清时新出现小型圆式笔筒。茶具也较常见,主要是各式茶盘和茶壶,茶盘有圆形、四方形、四方委角式、葵花式、海棠式;茶壶有方形、圆形或圆形铜提梁式。此外还有扁式盖缸,粥罐、折沿洗、香炉等。造型很丰富,证实浅绛彩在当时还是受民间欢迎的。据刘新园先生分析,此种彩瓷是供当时官僚、地主与富商们的厅堂、书房装饰或案头陈设之用

浅绛彩瓷器的款识,一般来说在墨彩题句中已有纪年款了。但在有的器物的底部也还有红彩篆书“同”二字或“同治年制“光绪年制”的年款,或作画者的堂号。从款识字体及色彩上看为典型晚清民窑彩瓷款识。还有工匠将款识年代提前,想必是为市场的需要所驱动。

 

2021年1月24日 14:14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