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直筒型笔筒,高15厘米口径18.8厘米。磨口,冲线,曾修补外壁已刮开。内壁透明釉。外壁施豆青釉,青花堆白釉里红装饰。平底,中心内凹并施白釉,底部露一圈环形涩胎,应为垫烧时垫圈留下的痕迹。此种底因中部凹,似圆环,与古玉壁形似,又称玉壁底。筒身画六组魁星像。青花浓艳,堆白与釉里红添色巧妙,衬托魁星高大形象。魁星以魁字形起像。魁字拆开左为鬼,右为斗,所以魁星头像鬼;而斗字在鬼字右弯勾内,像鬼举脚踢斗,故魁星形象是一腿抬起。此件笔筒所画六组魁星身披绶带,右手执朱批笔、左手托金锭,意为必定得魁。六组魁星或踢斗,或点斗,形象生动有趣。天上三星连珠,寓意连中三元,文运永昌。事实上,清朝入关后即开科取士,康熙皇帝酷爱汉文化,又增设博学鸿词科,网罗俊良,激励后进。由此科举考试进入了正轨,是寒门子弟入仕的唯一出路。诗文礼仪在康熙时期遍及天下,设立学校、诵习经书也成为一代风气。文房用瓷即是在这样一种比较宽松平和的文化政策下得以兴盛发展。明清之际,文人学士进取求吉多拜魁星。魁星是北斗星的第一颗,魁字正好有斗字。形与神皆通高中之意。这是科举文化产生的星神。魁星六组形象,或朱笔高举,或点斗,或踢斗,让我们联想到现代人生活中的点赞评论。因此,魁星的狰狞面目变成了可爱的形象。而将魁星画于笔筒之上,读书人朝夕为伴,自然心生愉悦。此件笔筒口大壁矮,为康熙朝流行的式样,能盛装当时流行的大提笔和抓笔。起到既实用又陈设美观的作用。明清之际,瓷质笔筒成为文人雅士生活的一部分。尤以康熙朝笔筒种类最为丰富,质量最精。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这样一件画有魁星的笔筒承载着科举文化和历史文化,是它告诉了我们康熙朝魁星在世人中的形象。这是康熙时人对魁星的想象。也是我们想象中的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