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在介绍明崇祯朝景德镇窑烧造青花瓷器时。将当时最好的瓷器称为“上品细料器”。其中细料指代瓷胎用土,上品指代青花用料。瓷土用婺源高粱山的粳米土和祁门开化山糯米土二元配方。粳米土坚硬可以提高成品的易塑性,糯米土细腻可以提高胚体烧结程度。将两种土混合捣碎,用浮选法淘洗出最细的土料。青花料选用衢州、信州出产的“浙料”。使用煅烧法提纯,拣选出呈色翠蓝的上品料。所谓翠蓝色,是借指普通翠鸟背羽的蓝色。浙料的使用让晚明青花料不再依赖回青料。而且浙料透明度高,直接研磨使用,不像回青需要添加石子青料。高透明度,非常利于浓淡填色或者渲染画面。让一种青花料出现不同的色阶。上品细料器烧成前最后一道工艺是上釉。釉料是桃竹灰和小港嘴泥浆混合调成的。其色如泔水汁。出窑后高亮中闪青白色。

       青花瓷制瓷技术上最关键的两种原料瓷土和青料在明末完全为景德镇窑户所掌握。这是陶瓷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明末用上品细料烧成的瓷胎其瓷化程度完全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制瓷标准。而这一刻距离北宋景德年间烧成“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白如玉”的青白瓷已经过去了近640年。

       技术的突破并非源自偶然,而是时代的推动。明隆庆元年,朝廷开放漳州月港,允许民间在月港进行海外贸易。改变了明代自开国就实行的海禁。在这之前景德镇窑瓷器已经蜚声世界。只是贸易形式仍然依赖于朝贡贸易和“走私”集团。放开的市场,当然加大了景德镇瓷器的订货量。民间商品经济在隆庆朝实行改革以后逐渐发达。形成了很多商贸城镇。城镇有众多的集市,贸易兴盛。大一些的城镇里,市井经济已然繁荣。万历二十三年,时任江苏吴县令袁宏道曾游览治所名胜虎丘,在两年后做《虎丘记》记述时人节日虎丘游玩的盛大场景。这说明江南经济在明末发展迅速。普通人已经有休闲的时间,规律的作息,远足和游玩成为士人的时尚。事实上,明末很多富商大贾都是不满或者无心政治而成为亦儒亦商的士人。其中徽商最具影响力。徽州一代形成了规模最大的商帮,以及围绕徽州为核心的江南经济圈。商帮对于中华名产不遗余力地推销。其中瓷器作为中国独有的手工业品,是最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反过来,徽州地区富庶的经济,也带动了产业化发展。晚明市民喜爱戏曲、小说。这些作品首先以书籍形式出现,为了增加卖点和吸引力,很多书籍中在故事情节精彩处放置插图,增加戏剧性和欣赏性。这些雕版印刷的版画还常常让书画大家参与创作,聘请雕刻高手雕版,以提高书籍的含金量。也因此出现了众多的雕版印刷的画谱。这些版画对于瓷器上图样题材提供了借鉴作用。很多的瓷上做画依据版画画谱为粉本,对流行作品描摹。反映了晚明士人的审美情趣和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瓷器上为了突出主题情节,万历流行的繁复的锦地绘画工艺被代之以通景绘画。在器物边缘处理上,也最大程度留白。以往的青花边饰代之以暗花。其技法为素胚刻划出细细的花纹,在主题青花创作好后,罩上透明釉。出窑后,作为辅助的纹饰,虽然没有色彩,但是刀刻的痕迹隐约釉下,在近距离观赏时,与幽靓青花相映成趣,增加了青花瓷的雅致。

       崇祯窑青花瓷能够制作如此精美,就在于市场的需要,这来自于风雨飘摇却商贸发达的晚明社会。更大的需求是欧洲市场、日本市场和东南亚市场。窑户为了生存、竞争,在巨大的利润面前提高了瓷器的工艺标准,以求赢得更多的市场。商帮们在巨大利益面前也是不遗余力地接受订单,推销产品。产供销方方面面形成了闭合的链条。对于中国瓷器的精美,刚发展起来的西方世界是感到神秘却拥有巨大魅力的奢侈品。贵族们作为最贵重的收藏品来展示。他们非常惊讶东方艺术如此令人神往。虽然他们一些人认为东方艺术是古老的应该进博物馆的文明。这种追求,被发达的航海业所实现。荷兰作为明末中国瓷器最大转口贸易商,将中国瓷器行销世界各个角落。这极大的提高了景德镇窑青花瓷知名度。而正在这个时期,景德镇的瓷器无论工艺和绘画以及制造能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